分类目录归档:未分类

Day 2 | 回归家庭

这两天心思全在看巨人上,没有读太多。把序言读完了,大体介绍了研究过程、研究对象(研究特权阶级,以及研究特权阶级选择离职做全职主妇的女性的原因)。

作者是既工作又养育孩子的职场母亲,她在里面分析了自己访谈时的矛盾心境,有句话很有共鸣:“我没有勇气去深究,因为我清醒地意识到,不管怎么问,都可能被当做指手画脚或习以为是。”(17)我在访谈时也有这样的感受。作者的态度特别陈恳:我会具体分析妇女们的叙述,大多会谈到细节,以便尽可能还原她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情境。我将尽己所能地以理解、共情和关怀的态度对待她们,但我也会努力解释我感到她们在否认或难以言表的那些体会,点出一些她们未能谈到的问题,来更好地理解她们已提及的问题。我的分析绝不构成对受访个体的评判或批判,而只是想对造成这些妇女生活和经历的状况或背景做一个解释。我会分析她们的经历与宏观文化、政策叙事和话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、一致与分歧。(26)

以下是有意思的点:

“妈妈战争”:全职妈妈VS职场妈妈

Kim Akass, “Motherhood and Myth-Making: Despatches from the Frontline of the US Mommy Wars,” Feminist Media Studies, 2012.

Melissa A. Milkie, et al. What Kind of War? “Mommy Wars” Dis-course in U.S. and Canadian News, 1989-2013, Sociological Inquiry, 2016.

为什么要研究上层(studying up)?

劳拉·纳德尔(Laura Nader)

(UC伯克利第一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教师

Up the Anthropologist: Perspectives Gained from Studying Up, Reinventing Anthropology, 1972

米歇尔·拉蒙特(Michele Lamont)

  1. 这一阶层往往掌握工业化社会中很多宝贵资源的分配权,研究他们如何生存、维护及偶尔反抗,有利于深入了解制度和改变制度;
  2. 大众传媒把中上阶层文化视为模板

Money, Morals and Manners: The Cultur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 Upper-Middle Class,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1992

关于研究上层的女性主义阐释

Joey Sprague, Feminist Methodologies for Critical Researches: Bridging Differences, Oxford: AltaMira, 2005

Michelle Fine, “Working the Hyphens: Reinventing Self and Other”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: Theories and Issues, Sage, 1998, 130-155.

弗里丹(Friedan):中产妇女的“饥渴”是“食物无法满足的”,因为那并非是“缺乏物质条件所造成的”。(Feminine Mystique, 女性的奥秘)

残酷乐观主义

当代关于妇女、工作与家庭

Lauren Berlant, Cruel Optimism, Duke University Press, 2011.

Day 1 | 社会理论二十讲、回归家庭

《社会理论二十讲》

社会理论二十讲大概率不太需要用到页码,所以只想把他们讲得特别好的地方做一个页码的标注。

约阿斯和克诺伯的中译本序言里对某些话语的批判有意思:

自己不能只是为现有关系提供意识形态的正当性,也不能美化现有的关系。

对于社会学的学习,既要注意到知识库的具体扩展以及理论体系的改变,也需要延续古典思想家和社会科学中值得保留下来的传统。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作者批判或提问的方式,而不是在毫无反思的情况下将作者的立场奉为教条。(说得好!

零星的社会学发展史

  • 最晚从1970年开始,社会理论发展的大本营在很大程度上移回(或迁回)欧洲了,特别是德法两国。
  • 迈耶尔(John W. Meyer)和他的斯坦福学派(这是什么

看了目录。

二战之后的社会学比较重要的几个人是帕森斯、哈贝马斯、卢曼、吉登斯、布迪厄、图海纳、贝克、鲍曼、贝拉(这谁啊?)。

会提到结构功能主义、象征互动论、冲突理论、结构化理论、帕森斯主义、文化社会学、反结构主义(卡斯托里亚迪斯、图海纳、利科)、女性主义、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(em罗尔斯?)、新实用主义(怎么个新法?)

战后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:由帕森斯(Talcott Parsons)的理论和一种现代化理论所支配的时代

第二个阶段:20世纪60年代末期、70年代初期。帕森斯的理论开始没落,分裂成百家争鸣的各种“取向”。有人(Jeffrey Alexander)称其为“新理论运动”。

第三个阶段:70年代开始,理论领域的重心移向了欧洲。

  • 德国:哈贝马斯、卢曼
  • 法国:图海纳、布迪厄
  • 英国:吉登斯、迈克尔·曼

特别喜欢这段话:

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中没有什么是确切无疑的。特别是当一个理论超越了经验研究与解释工作时,如果想追求确切无疑性,通常都是会失败的。(2)
在这个领域,中立仅意指在论证上公平、广泛,但不意味着就要因此要放弃自己的理论观点。所以我们绝不会害怕被批评或是被评价。(2)

今天读到的这些部分,主要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解惑:

  1. 什么是理论?什么又是社会理论?如何从广泛的意义下理解社会理论?
  2. 应该将古典社会学奉为圭臬,给予它们很高的位置吗?
  3. 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,甚至对其核心概念,从来没有一个完全坚定的共识。那,大家又在争些什么?
  4. 理论“本质”在什么地方和何种程度上,大家会存在一致意见,又在什么时候会破裂?为什么这种一致意见会破裂?又如何重建共识?

《回归家庭》

《回归家庭》还是读到引言部分。1月初读了点,现在忘光了。

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高学历的离职妈妈。作者困惑的点在于,为什么在大力提倡妇女家庭和生计两手抓的文化和政策环境中长大,而且负担得起家政和托儿服务,本不必辞去带薪工作的高学历妇女们,会做出这种倒退的“选择”?(5)用一手田野资料和媒体、政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对比。

20世纪50年代:“快乐主妇”;贝蒂·弗里丹(Betty Friedan)

20世纪90年代中期往后,社会提倡一种“兼顾型女性”(juggling women),认为只有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女性才算真正圆满。(3)这种观念被安杰拉·麦克罗比(Angela McRobbie)称为“新性别契约”(the new sexual contract)。(6)

也提到了课上讲到的“冒牌者综合征”(impostor sydrome),还提到“野心差距”(ambition gap),核心观点是女性缺乏自信和从容的解决之道。(10)

关于女性退出职场(全职妈妈再现)的研究,有意思的书:

  • 伯尼·琼斯(Bernie Jones)

《选择退出的妇女》(Women Who Opt Out,2012)

核心问题:为什么女性选择退出职场?

在此之前的另一本:

  • Pamela Stone

Opting Out? Why Women Really Quit Careers and Head Home,2007

还有一本有些“性别本质主义”的观点和书:

朱尔斯·奥利弗(Jools Oliver):将母职视为全职工作

  • The Escalating Price of Motherhood, from Aesthetic Labour, 2014(审美劳动居然还讲母职,意外

关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书,我觉得对女性向游戏的解读也会有一点启发的观点:

Some Day My Prince Will Come: Young Girls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Adolescent Sexuality

from Valerie Walkerdine(瓦莱丽·沃克丁), Gender and Generation, 1984

(作者还此处还跟拉德威的《阅读浪漫小说》做了对比

很喜欢这段话:

她们的研究都强调了媒体的作用,特别是大众文化,让女性通过情感上的自我调节,在虚构世界解决现实生活中无能为力的痛苦经历、渴望和矛盾。反过来,这类文化再现提供的幻想和解决办法,只是利用和鼓励了妇女们生活中已有的欲求,它们本身也受到宏观文化和社会力量的塑造和影响。(16)